欢迎您访问投保通网站,投保通为您专业全面解答保险知识疑问!
- 重庆
- 投保通QQ群
- 投保通公众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矿井深处,隧道尽头,那些地下工作者用汗水构筑城市根基,却难以找到一份简单的保险保障。
“井下作业的矿工,我们不予承保。”这是多家保险公司对地下工作者的典型回应。尽管保险遍布各行各业,但专门针对矿工等地下工作者的保险产品却少之又少。
在陕西神木矿难造成11人死亡的悲剧后,记者调查发现,多家保险公司直接拒绝承保井下作业的矿工。一位保险代理人坦言:“矿工本身属于高危险职业,超出我们公司可以承保的范围。”
一、高风险职业的保险困境
从事地下工作的人群,如矿工、隧道施工人员等,在保险领域被归类为高风险职业人群。
保险行业通常将不同职业按照风险等级划分为1-6类,数字越大代表风险越高。而地下工作者多属于5类、6类职业,甚至是直接被列为拒保的职业类别。
相比普通职业,高风险职业人群投保面临诸多限制。同样保额的地下工作者保险,保费可能是普通职业的4倍以上。
以一款意外险产品为例,同样1000元保额,1至4类职业的承保费率为2.8,第5类职业的承保费率为12.3。
这意味着,选择10万元保额,1至4类职业人士需付保费280元,第5类职业需付保费1230元。
除了保费差异,高风险职业在投保渠道上也受到限制。大部分保险公司对1-4类职业开放网上投保,而5类及以上职业往往无法通过线上渠道自主投保。
二、 拒保背后的商业逻辑
保险公司对地下工作者采取谨慎承保策略,其背后有复杂的商业考量。
地下工作领域事故发生率较高,导致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2025年高风险行业(如建筑、化工、物流)的雇主险赔付率已飙升至82%,部分省份甚至出现保费收入无法覆盖赔付支出的“倒挂现象”。
随着工亡赔偿标准逐年上涨,2024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103万元,2025年上涨至108万元,叠加医疗费用通胀,保险公司承保亏损风险加剧。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的保险代理人单先生曾透露,他们公司可以承保煤矿团体意外险,但“一年的保额必须达到200万元以上”。
这表明,即使有保险公司愿意承保,也往往通过高门槛来筛选客户和控制风险。
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的保险代理人范先生直言:“雇主责任险保费较低,但出事率却极高,我们不敢承保。”
三、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手段
面对高风险的地下工作者保险,保险公司发展出多种风险控制策略。
核保政策收紧是常见手段之一。针对5-6类职业的雇主险,保费已涨至年化2.5%(2020年仅0.8%),部分保险公司要求此类职业加价50%以上,且核保通过率下降47%。
保险公司还严格限制特定工作场景,如高空作业(2米以上)、超龄用工(超63岁退休年龄)等。
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也会加强调查力度,防止欺诈行为。2025年公安部破获多起特大雇主险诈骗案,如江苏南通2.7亿元骗保案、常州4800万元团伙骗保案。
部分省份甚至试点“雇主险黑名单共享机制”,骗保企业将被全网禁保,进一步压缩承保空间。
四、法律实践中的争议与维权
尽管保险公司有诸多理由拒保地下工作者,但法律实践中,法院并不总是支持保险公司的拒赔决定。
在邓二诉保险公司一案中,邓二在隧道内施工过程中因爆炸事故身亡,保险公司以其职业不属保险责任范围为由拒赔。
但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理由是保险公司在订立合同时,没有向投保人全面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也没有将职业分类表中列明的拒保职业和有关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向邓二明确说明。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某矿业公司一案中,法院认为电子保单中的免责条款未以“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特别标识做出提示,保险公司未以视频等方式对该免责条款做出明确说明,因此该免责条款不作为案涉保险合同的内容。
在一例临时焊接作业意外身亡的保险纠纷中,法院判决指出,劳动者临时承担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不构成对其职业类别的变更,保险公司以此为由拒赔缺乏依据。
五、突破保障困境的路径
面对保险困境,地下工作者及相关企业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争取保险保障。
如实告知职业信息是保障权益的基础。富德生命人寿重庆分公司在2025年9月的金融宣传周中提示,高风险职业人群投保时,应坚持最大诚信原则,准确、完整地告知职业性质、工作内容及环境,切勿隐瞒。
选择专属保险产品是可行方案。高风险职业人群应主动寻求市面上专为高风险职业设计的保险产品,这类产品虽保费可能稍高,但能提供确切的保障。
企业可考虑为员工配置团体意外险作为替代方案。团体意外险可覆盖劳务派遣、短期兼职等特殊用工形式,职业类别通常限制较少,高危职业(如高空作业)也能找到适配产品。
同时,团体意外险的保费通常低于雇主责任险,且无需关联工伤认定,可以直接支付至员工账户,大大缩短了理赔流程。
仔细阅读条款也至关重要。投保时应重点关注合同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以及“职业类别”条款,确认自己的职业在可保范围内。
或许未来,随着保险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地下工作者将不再面临“无保可投”的困境。
正如一位保险从业者所言,“任何国家都无法绝对避免矿难的发生,但除建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外,能做的其实还有增强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为矿工提供充足的保险保障。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