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保险公司赔不赔?交强险与商业险差别巨大

一次逃逸,双重代价,保险理赔结果天壤之别
在日常驾驶中,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肇事逃逸的情形,不仅会面临行政处罚,还会直接影响保险理赔。那么,肇事逃逸后,保险公司到底赔不赔?答案是:区别对待,交强险与商业险理赔结果差别巨大。
交强险:法定保障,原则上会赔
交强险作为法定强制保险,其设立初衷是为了保障交通事故中受害方的基本权益。因此,即使驾驶人肇事逃逸,只要事故事实清楚,且涉事车辆投保了交强险,保险公司就需在责任限额内对受害方(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予以赔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六条明确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该机动车参加强制保险的,由保险人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最新赔偿限额(根据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方案):
在有责情况下:
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80,000元
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8,000元
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
需要注意的是,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范围内赔偿后,有权向逃逸的驾驶人追偿。这意味着,最终的经济责任仍会落到逃逸者自己身上。
商业险:合同约定,原则上不赔
与交强险不同,商业车险(如第三者责任险、车辆损失险)遵循合同自由原则。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会在商业险合同中明确将"肇事逃逸"列为免责事由。
为什么商业险不赔?
肇事逃逸是法律禁止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保险人将法律、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情形(如肇事逃逸)作为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免责事由,保险人对该条款作出提示后,该条款即生效。
违反诚信原则:逃逸行为被视为驾驶人未履行法定义务,扩大了保险人的承保风险。
免责条款生效的条件:
保险公司必须对免责条款履行了明确的提示说明义务。在实际案例中,如果保险公司能够证明其已通过加粗字体、单独说明、投保人电子或书面签名确认等方式尽到提示义务,法院通常会支持保险公司免赔。
例如,在黄女士诉保险公司一案中,虽然她的新车在事故中近乎报废,但因朋友曹某驾驶时肇事逃逸,且保险公司已通过线上渠道对免责条款履行提示义务,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在商业险范围内免赔。
并非所有"离开现场"都构成保险免赔的"逃逸"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上的"肇事逃逸"与日常生活中"离开现场"并非完全等同。法院在审理时会综合考虑驾驶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
根据相关司法实践,"肇事逃逸"的认定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
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
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例如,如果驾驶人为抢救伤员而离开现场,并及时报警说明情况,通常不被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逃逸"。
受害方如何索赔?
如果遇到对方肇事逃逸的情况,作为受害方,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向对方交强险索赔:无论对方是否逃逸,你都有权向肇事车辆的交强险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申请代位求偿:如果你自己的车辆投保了车损险,可向自己的保险公司申请"代位求偿",即由你的保险公司先行赔付车辆损失,之后保险公司会取得向肇事方追偿的权利。
使用道路救助基金:如果肇事车辆未投保交强险或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可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
事故后的正确处理流程
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并确保自身权益,发生交通事故后请务必:
立即停车,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放置危险警告标志;
检查伤亡情况,如有人员受伤,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迅速报警(拨打122),并通知保险公司;
保护现场,如需移动车辆,应先标记车辆位置;
配合调查,如实向交警陈述事故经过。
总结
简单来说,肇事逃逸后的保险理赔可以概括为:
交强险:会先赔,但保险公司可向逃逸者追偿。
商业险:通常不赔,因为逃逸属于合同约定的免责情形。
最后提醒广大驾驶人,保险是守法行车的保障,而非违法行为的"护身符"。肇事逃逸不仅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还会导致保险保障的大幅缩水,最终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遵守交规,沉着应对,才是发生事故后的正确处理方式。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