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保险:让保障之光照进每个角落
百元保费,百万保障,一份人人都能拥有的安心。
广州市民鲁先生在临近退休时确诊淋巴瘤,对症的一种抗癌药品价格高达百万元且未纳入医保。面对超过140万元的自费药品和检查费用,他购买的“穗岁康”普惠保险提供了近100万元的费用补偿,极大地缓解了他的就医压力。
鲁先生的案例正是普惠保险价值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像“北京普惠健康保”、广州“穗岁康”、珠海“大爱无疆”等普惠保险产品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它们以每年200元上下的保费价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高额保障。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发布,普惠保险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普惠保险是什么?既“普”又“惠”的保障
普惠保险,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小微企业提供的公平可得、保费较低、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它主要包含两种形式:普惠性质的保险和专属普惠保险。
普惠性质的保险覆盖人群广泛,包括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城市定制医疗保险(即“惠民保”)、税优健康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
专属普惠保险则主要针对社会保险保障不足、商业保险覆盖空白领域,面向特定人群或特定风险群体开发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表示,普惠保险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既“普”也“惠”,在扩大保险人群覆盖面的同时,切实提升对人民群众的保障和服务水平。
二、为何需要普惠保险?填补保障空白
在传统商业保险体系下,老年人、带病人群和既往症患者等高风险群体往往难以投保。
普惠保险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普惠保险对参保人不限既往症、不限年龄,自费药品报销不限病种范围、不限药品品种,真正实现了低门槛、广覆盖。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体的保障需求日益凸显。在江门这一广东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市之一,当地2014年以来推出的“银龄安康”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项目,已全面覆盖江门60周岁以上老人,累计赔付12.8万人次,赔付金额超1.16亿元。
普惠保险同时服务于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根据复旦大学许闲教授团队发布的《2025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截至2025年7月31日,全国累计推出313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正常运营产品稳定在202款。
三、产品体系:普惠保险的多维覆盖
普惠保险产品体系丰富多样,主要可分为两大类:通用普惠保险和专属普惠保险。
通用普惠保险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惠民保”城市定制医疗保险、“惠家保”普惠型家财综合保险等。
其中,“惠民保”作为普惠保险的典型产品,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它是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保险公司商业运作、居民自愿参保的一种补充医疗保险产品。
专属普惠保险则针对特定人群或特定场景开发,主要包括:
新市民专属保险:如“安业保/关爱保”,为新市民群体提供24小时意外身故、伤残、意外医疗和津贴等保障。
新业态专属保险:如“居业无忧/安业保”,为从事新业态工作的个人家庭或个体工商户提供综合风险保障。
农村专属保险:如“保福乡居、惠农如意保、惠农安康”等产品,为农村客户家庭财产、人身意外、健康医疗提供多方位保障。
当前普惠保险的发展重点在于提升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加大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群、特殊职业和新市民等七类特定风险群体的保障力度。
四、价值与挑战:普惠保险的双面性
普惠保险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广覆盖、低保费的特点,让传统保险难以覆盖的人群也能获得基本保障。
广州“穗岁康”作为政保合作普惠保险的典型代表,五年来合计为1828万人次筑牢普惠型商业补充健康保障,合计赔付88万人次、赔付金额25.7亿元,为获赔人员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率达37.8%。
然而,普惠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死亡螺旋”是其中一大难题。
所谓“死亡螺旋”,是指在投保过程中,健康人群因理赔获得感低而退保,带病体和高龄人群占比由此升高,导致保费资金池不足、赔付率攀升,进而引发保费上涨或保障缩水的恶性循环。
部分产品参保率不足10%,健康体脱落率高,个别产品赔付率超过100%,给普惠保险可持续运营带来压力。
自2023年以来,不少惠民保产品开始调整、优化,甚至退出。
五、破局之道:普惠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死亡螺旋”的挑战,业内始终在寻求破局路径。
在定价机制方面,惠民保正在从单一定价模式向差异化定价模式转变。
保险公司通过年龄分档、健康状况分级、家庭或团体参保优惠等方式,吸引健康人群和年轻群体参保,优化风险池结构。
在服务创新层面,各地运营机构聚焦“提升参保人获得感”,推出多元化增值服务。
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的惠民保产品已尝试提供齿科预约、HPV疫苗预约、胶囊胃镜检查预约等服务。
针对年轻健康人群,多地强化日常健康管理服务,涵盖个人健康评估、子女健康管理建议、慢病管理跟踪等,让未发生理赔的参保人也能感受到“物有所值”。
中国人寿寿险珠海分公司总经理何静涛表示,珠海国寿利用“大爱无疆”项目累计结余资金提供癌症筛查、肺病防治等服务,4年多来已累计动员28万名被保险人参与癌症筛查,发现超过1万例癌症高风险阳性案例,确诊癌症135例。
“癌症早期干预成本相对较低,这类附加服务既能增强产品吸引力,又能通过事前筛查帮助投保人发现疾病于早期、降低赔付成本。”何静涛说。
在运营端,多方加强政商协同与技术赋能:地方医保部门通过分享行政资源、开放数据支持,降低产品运行成本;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分散风险,利用医保与商保数据互通实现精准风控。
六、未来展望:普惠保险何去何从?
随着《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印发,普惠保险的未来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产品设计将更加精准。普惠保险未来将更注重为“三农”、小微企业、特定群体等提供质优价廉的保险产品,通过优化费率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免赔额和起付线、提高赔付参数等方式,增强产品吸引力。
特药保障将继续扩大。特药保障是惠民保产品近年来的重点创新领域之一。
全国平均每款惠民保产品覆盖41种特药,覆盖28种适应症。未来,扩大特药覆盖品种将促进商业保险与医保形成互补机制。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教授表示:“对消费者而言,特药费用往往是医保之外的主要负担,扩大特药覆盖有助于显著降低重病患者的经济压力,让消费者能够切实感受到‘保障真有用’,增强对惠民保的信任与续保意愿。”
科技赋能降本增效。中国人寿通过智能投保、全流程无人工理赔等技术和服务,提高作业时效性和标准化程度,切实减少人工作业成本。
2024年智能化审核赔案超1700万件,个人线上理赔使用率96.7%,最高支付能力为266笔/秒。
合并整合是未来一大趋势。惠民保运营强调高赔付、低成本。在政府指导下,许多惠民保产品合并运营,减少了市场无序竞争。
例如,安徽自2020年开始共推出10款惠民保产品,在2024年度将所有产品并入省级统筹的“安徽惠民保”。
十年深耕,普惠保险已成为缓解群众“看病贵”难题的重要力量。以上海“沪惠保”、广州“穗岁康”为代表的产品,已为数千万人筑起了医疗保障的二次防线。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产品设计日益优化,普惠保险必将在中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缓解了鲁先生这样的重大疾病患者的经济压力,更照亮了无数家庭通往健康与安稳的道路。
真正的保障,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日常。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