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投保通网站,投保通为您专业全面解答保险知识疑问!
- 重庆
- 投保通QQ群
- 投保通公众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一份本应为企业分散用工风险的保险,却成了保险业不愿触碰的烫手山芋。
“投保时笑脸相迎,理赔时百般困难”——这是不少企业在雇主责任险上的共同遭遇。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正在悄然收紧这项业务,甚至直接拒保。
雇主责任险,这一专门为保障企业因员工工伤事故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而设计的保险产品,正面临全行业的经营困境。
根据业内数据显示,大多数经营此产品的保险企业处于亏损经营状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局面?
一、市场现状:从蓝海到“雷区”
雇主责任险作为一款传统保险产品,旨在为雇主提供用工风险保障,减轻因员工在工作期间发生意外事故或职业病而导致的经济赔偿责任。
在理想情况下,这款产品应该实现保险公司、企业和员工的三方共赢。然而,当前市场环境却与这一理想相去甚远。
北京金融法院2025年4月披露的数据显示,该院受理的保险纠纷二审案件中,涉及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的纠纷占比15.92%,其中雇主责任险纠纷高达25.2%,排名前三。
这一数据揭示了雇主责任险在实践中的纠纷频发现状。
更为严峻的是,一些特殊行业已经出现了保险公司集体回避的现象。以山西省为例,当地共有11家财产险公司,却只有一家积极地做雇主责任险业务。
煤矿企业的高风险和高赔付率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二、亏损根源:多重因素交织的困局
1.保费与风险错配
在市场过度竞争的背景下,许多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不惜降低保费费率,导致保费收入无法覆盖潜在的赔付成本。
与此同时,赔偿标准却在逐年提高。例如,工亡事故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在2024年已达103万元。保费增长远远跟不上赔偿标准的提升速度,形成“价格倒挂”的异常现象。
2.赔付率持续攀升
随着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提高和医疗成本的上涨,保险公司在雇主责任险方面的赔付压力日益增大。
在高风险行业,如建筑、化工等领域,员工受伤或患病的风险较高,进一步推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
评残率的提升也加剧了这一趋势——随着企业和工人对伤残赔付认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伤害被评定为不同等级的伤残,从而导致整体赔付率上升。
4.保险欺诈产业链
更令人担忧的是,雇主责任险已成为保险欺诈的“重灾区”。一些不法分子与用工企业、律师、鉴定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内部人员达成合谋,利用保险公司承保审核、理赔调查等环节的漏洞进行骗保。
5.欺诈手段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用同一工伤事故向多家保险公司重复投保、多头索赔;有的夸大事故程度、伤残等级以索取超额赔付;还有一些甚至直接伪造工伤事故。
此类骗保行为呈现出职业化、跨区域、全链条特征,让保险公司防不胜防。
三、行业痛点:专业能力不足的恶性循环
1.风险识别欠缺
许多保险公司在雇主责任险领域的专业经营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保险公司区域经营的格局导致雇主责任险经营数据无法大量积累沉淀,沉淀下的数据可分析维度也很少。
另一方面,专业人员流失率很高,或者需要兼顾多种工作,导致核保和理赔队伍专业能力无法有效沉淀。雇主责任险通常被归在大非车下责任险大类中的一个险种,很多公司并没有配备全职负责该险种的核保和理赔人员。
2.异地查勘困难
平台类的雇主险往往都是全国性的业务,当保险事故发生后,异地保险公司无法及时展开现场勘查。
在普遍缺编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委托公估机构进行案件调查。然而,目前公估市场上大多为车险服务,专门处理人伤案件的不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3.产品设计滞后
面对新就业形态和用工模式的变化,保险机构未能及时调整产品设计,使其更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特别是在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业态劳动者面临劳动关系认定难、社会保险覆盖不足等现实问题。传统雇主责任险产品难以适应这些新型用工模式,导致纠纷频发。
四、司法环境:日益严格的审查标准
法院对保险纠纷的处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穿透式”审判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主体、资金和交易链条及结构进行全面审查,认定真实合同关系和法律责任。
在一起典型的雇主责任险纠纷中,骑手田某每日接单前在平台系统点击购买众包骑手意外险,保费由系统自动在其报酬中扣收。后田某发生猝死,保险公司辩称保险单显示的投保人系平台合作商而非骑手田某。
法院运用“穿透式”审判思维,剖析保险交易架构中的多层商业嵌套,认定众包骑手意外险的实际投保人为骑手,最终判决保险公司赔偿骑手的法定继承人保险金60万元。
这种审判理念虽然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但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五、解决路径:多方合力破局
1.监管引导
面对雇主责任险的困境,监管部门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已表示,会择机出台统一的、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不容易产生纠纷的示范性雇主责任险标准条款。
北京金融法院也在2025年7月发布了《关于促进雇主责任险更好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强化中小企业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指引》,建议保险机构需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优化产品设计、统一条款解释等措施。
2.行业自律
在欺诈风险防控方面,保险行业需要加强自查自纠,从源头上堵住规则漏洞。特别是要建立各公司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有效识别重复投保行为。
2023年底,江西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江西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就已经开展联合行动,共同打击保险欺诈犯罪行为。
3.产品创新
保险机构需要结合新业态特点,优化保险产品供给,规范业务开展。特别是要针对新型用工模式,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
同时,保险公司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合理定价,尊重专业,敬畏风险,以适应法律环境和市场变化。
未来,监管规则的明确化与行业数据的共享机制建立,将帮助保险公司更精准地评估风险、合理定价。
而对企业来说,在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的基础上,补充一份保障范围清晰的雇主责任险,仍是分散用工风险最为现实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保险知识科普,不构成任何专业的投保或法律建议。文中所涉信息仅供参考,产品条款、费率和监管政策可能随时更新,具体请以官方最新文件和保险合同为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