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投保通网站,投保通为您专业全面解答保险知识疑问!
- 重庆
- 投保通QQ群
- 投保通公众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开启时,屏幕上的代码飞驰,而方向盘后的你,是否曾想过一旦发生事故,该由谁负责?
“开启智驾功能时有点心惊胆战,我还是不太信得过这个技术。虽然没出过什么事故,但是出了问题就得自己担责。”一位新能源车主向记者说出了他的顾虑。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普及,这样的担忧并非个例。2025年,国内中高阶智驾渗透率预计将翻倍,带动350亿元的增量市场。
智驾险应运而生,成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新方案。
一、何为智驾险:智能驾驶的新兴保障
当消费者在使用智能泊车辅助、代客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智驾领航辅助等智驾功能时,一旦发生事故受到损失,可以通过智驾险获得一定补偿。
与传统车险不同,智驾险是专门针对汽车智能驾驶功能开发的新型保险产品。
目前,智驾险主要由车企向保险公司进行购买,车主只能通过车企进行选购。智驾险的权益往往以车主已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为前提,更多的是一种补充保障服务。
自2024年底以来,华为鸿蒙智行、小米、小鹏等多家车企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驾险或类似保障服务,保障金额从10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
二、市场现状:车企的必争之地
在智能驾驶技术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智驾险成为车企展示技术信心的新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约有11家车企先后推出了诸如“智驾险”、“智驾保”、“智驾无忧服务”等额度从100万元到600万元不等的辅助驾驶兜底方案。
华为鸿蒙智行在去年11月推出了“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计划”,最高保障权益上限为500万元。
小鹏汽车则推出了定价仅每年239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车主最高可获100万元赔付,并特别提供了“NGP退出后5秒内仍可享受权益”的保障。
比亚迪更是直接承诺,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的中国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在收费模式上,多数车企如广汽、华为等以首年免费的形式赠送给车主;而小鹏汽车则采取了239元/年的收费制。
三、现实困境:名不副实的“保险”
然而,这些所谓的“智驾险”大多并非真正的保险产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六条,保险业务仅限持牌保险公司经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明确表示:“保险产品只能是保险公司设计并提供的,其他机构提供的都不是正规的保险产品。”
由于智能驾驶事故的样本量不足、传统精算模型能力有限等因素,保险公司暂时并未开发出面向个人的独立智驾险种。
现阶段的智驾险实质上是车企主导的增值服务或用车权益,更像是一种“服务承诺”或“责任兜底协议”。
在理赔顺序上,智驾险也扮演着辅助和补充的角色。阿维塔的工作人员表示,若车辆在智能辅助驾驶场景下发生事故,车主需要先使用自身车险进行理赔,再根据“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设立的条件,申请相关理赔和补偿。
四、责任界定:数据黑箱与认定难题
在实际理赔案例中,责任认定往往存在诸多“模糊地带”。
一位车主在使用智驾领航辅助功能时,前方突现一片倒伏的树木,关键时刻智驾系统没有任何避让或刹停动作。
就在即将撞上的最后2秒,他本能地向左猛打方向盘,虽避免了严重事故,但反光镜和大灯受损。
当他申请理赔时,却遭到了拒绝。“官方说我不符合理赔条件,因为动了方向盘,辅助驾驶系统就退出了,默认我来接管,出事就跟智驾没关系了。”
这类纠纷的核心问题在于,车企既是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者。
当前,智驾系统的日志数据由车企掌控,车主难以获取原始数据。甚至在第三方鉴定机构尝试调取某车企的智驾日志时,也会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
此外,中国的量产乘用车智能驾驶功能全部在L2及以下,这意味着在法律上,驾驶人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然而,车企对于智驾技术的过度宣传,“L2.999”、“准L3”等表述让不少用户模糊了L2和L3的差异,从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放松警惕。
五、创新探索:人机共驾险的突破
为解决责任认定难题,行业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近日,平安产险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问界推出了全国首个“人机共驾”事故责任判定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通过“数据存证—智能判责—司法鉴定”三重机制,彻底改写了行业规则。
中汽中心研发的指纹存证技术,将车辆运行数据(如方向盘转动角度、刹车力度、系统决策日志等)实时加密上传至云端,形成不可篡改的“数字证据链”。
结合深度学习算法,系统可在极短时间内生成《事故原因分析与责任判定报告》,精准划分驾驶员、车企、算法供应商的责任比例,为保险赔付提供了直接、权威的法律依据。
同时,保险公司采用“AI智能研判+人工专家复核”双轨机制,确保判责结果客观公正。
六、未来展望:从附加险到标配服务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朝着L3、L4级别迈进,智驾险有望从“附加险”演变为“标配服务”。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保险研究所所长粟芳认为,如果自动驾驶真正普及,传统车险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或许是机动车辆的产品责任险和产品质量保证保险。
未来自动驾驶真正铺开可能会有三类场景:
一是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普及;
二是自己拥有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车主不再是驾驶员而是乘客;
三是车主不再拥有车辆,而由专门的承运人公司负责定点接送。
保险行业一致性认为,未来车险的产品形态将发生改变,当车主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时,保险责任将会从车主转移到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制造商或智能驾驶技术公司。
0 条评论